华为的业绩倍增利器: 业绩猛、分钱凶,华为的增量绩效太通透了! (11000字长文) 请下载 大家好,我是张明。 今天很荣幸来分享华为的业绩倍增利器,增量绩效法。 我在华为的时候,其实担任着两个角色,是东北欧地区人才管理COE,同时也是匈牙利代表处的HRBP。 大家可能会问:这两个角色,你做得了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大家知道华为用人是比较凶残的,他不可能就让你一个角色就这么做下去,他会让你好多角色一起来摩擦你。在2015年到2016年跨年的时候,我的领导给我做了一次谈话。 我觉得那次谈话挺有意思的,他说: “张明,我发现你是在HRBP里绩效做得最好的,也是做绩效的人中,HRBP做得最好的。” 之所以会这样说,也是我今天分享华为业绩倍增,增量绩效法的原因。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部分叫绩效帝国。大家可以看看从1995年一直到2020年,这十几年华为的绩效中,华为的绩效的增长情况以及华为绩效的增长,同时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样的关联。 第二部分是增量绩效法。增量绩效法的原理,或者是背后的一些逻辑。 第三部分,我们需要实操一下。华为的增量绩效法具体操作中有哪些要点。 我们看第一部分。 1995年,华为的年营业额是多少呢?是14个亿。 2020年的业绩数据,是8914亿。 其实这个数字,在2020年七八月的时候,我在HRBP课上做过一个预测,我觉得华为年度绩效的业绩,很有可能到9000个亿,事实上我猜的比较准,8914亿。 大家可以看到,华为历年的业绩增长有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叫向上攀登。正好和HRGO六周年的主题一致哈哈。 话说回来,从1995年一直到2020年,华为做了哪些事情? 比如,1996年他建立了华为基本法,1998年建立了集成产品研发,之后ISC组织变革、战略解码、 LTC、BEM... ...每一个发展阶段几乎都有一些大动作。 这些大动作大家有一定的了解,也可能有不是很了解的,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 有没有想过,华为做这些动作为了什么?或者说它业绩的增长,和这些动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大家都洗过衣服,衣服洗完后有水,这个水得需要使劲挤一挤,才可能把水挤出来,衣服才更容易干。 华为这个动作,从1995年一直到2020年,和他业绩的关系就像是洗了一次衣服,拧出来的水一样,都可以视为华为业绩的增长,以及利润的增长。它不断的拧,不断的拧,拧的让华为业绩和业绩里的核心利润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从1995年一直到2020年,这些动作全部都是为了让让业绩增长。 在华为眼里,什么叫做业绩好呢? 不是8914个亿这数字够大,就是业绩好;也不是有20多万人,就数字好;也不是任正非任总成了大网红,业绩就好。 华为眼里的业绩好,其实特别简单,比如在华为说我们要打胜仗,那什么是胜仗? 有利润的增长,只有销售额的增长不叫好,有现金流的利润,钱都在客户兜里,这个其实不算好。 华为经常讲: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我有1000只羊在地上跑着,还不如我一只兔子在我的厨房里,意思就是我有现金流。 另外一点,就是踏踏实实为客户服务。 大家可能也听过,华为关于以客户为中心,踏踏实实为客户服务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一个降落伞的故事,美国二战期间有个降落伞厂,它的合格率老是达不到100%,总是99.9%,也就是说每1万名士兵总会有一撮,每100名士兵总会有人掉下去摔死。 那怎么让次品的不合格率降下去呢? 有人出了个招,让高管往下跳,这样能让高管都能体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这就是一个踏踏实实为客户服务的典型例子。 跟大家小插播一下,在华为只有打了胜仗,有现金流的利润,有利润的增长,我们才有尊严。 2020年,在美国的打压下,华为还是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代表着尊严。 华为增量绩效法有三个关键要素,或者说有三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华为的增量绩效法,它就是华为的增量战略分配机制。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多打了粮食,大家一起去分粮食、分奖金。这就是华为增量绩效法的实质。 第二,战略控制节点和增量激励。 什么叫战略控制节点?我有可能会让公司多打粮食并搬进仓库,而不是打粮食,只是像熊瞎子掰玉米,这里掰了那里弄,而是要用小车把粮食运到仓库中,要控制住这一点。 第三,产品的核心与开放式预算。 说的更形象点,就是我们签订一块地,这块地里该怎样产粮食,需要把这块地的边界理清楚,不要打仗,这是华为增量绩效法的三个核心理念。 第二部分,我们讲增量绩效法背后的逻辑和理念。 增量绩效法对一家企业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在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会来反向解释。 第一点是利益。 现有的利益分配,已经形成相对稳态。 我们所在的公司企业,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企业,事实上企业老板拿多少钱,高管拿多少钱,其他人拿多少钱,每年它会形成一个相对的稳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做改变,往往就会打破利益的分配,和再分家没什么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就会形成利益的一个结板,我们再从利益的角度上改进,再去改变就会很难。 第二点是激励。 老板其实也想给大家多发钱,但钱从哪来?光指望老板贷款、卖房子吗?指望高管们去从别的地方去挪钱?这不现实。 怎样才能让大家拿到多发的奖金呢?这笔钱从哪来呢?新增的成本无从获取,如果我们不用一些新的方法,是不知道新的奖金从哪来的。 第三点是规则。 之前提过产品的划分,业务发展和分配规则需要重构,不同的业务应该有不同的分钱方式,尤其是新的业务、新的客户、新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影响到分钱的办法。 如果想要把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掉,没有新的办法是不行的。 第四,沿革。 无论在绩效管理领域用哪种方法,到达一定程度后,绩效管理往往就停留在流程上或者技术上,它并不一定能带来业绩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什么? 人的安全获得很难,但是失去也很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尤其是到一定级别的岗位,拿到一定的工资,一定的奖金。当有新的分配方式需要改革,大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愿意去动,不会用于驱动。 一个正常人往往在企业里一般会怎么想呢? 一般会想多分奖金,如果多做一些改变,做改变之后能不能拿到更多的收益,那么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是不愿意改变的。如果一家单位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那么这家单位是不是值得我们留恋呢?光靠老板和高管整天说要靠情怀,要靠理想,要靠公司的愿景,那我愿不愿意在这家单位待呢? 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增量绩效法能够解决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这一点上,增量绩效法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可能是最小的。 在激励方面,我们用增量计划,可能会拿到更多的蛋糕,来给大家分奖金。用增量绩效法,无论是新的业务,还是开拓新领域,这种方法就可以把它们装进去。 可以让大家能在阳台上晒更多的钱,这就是增量绩效法的意义。 接着我们讲一个价值三部曲,其实在华为的人力资源的眼里,所有的人力资源动作,都只围绕着三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创造价值。 其实就是产粮食。让大家在公司业绩增长中,有更多的可能拿到更多的奖金,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卖矿泉水也罢,卖衣服也罢,在这个过程我把商品卖出去,赚到应有的钱,这是价值创造。 第二个,价值的评价。 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贡献最大是老板吗?是财务总监吗?人力资源总监吗?技术总监吗? 这些人在整个价值创造中,赚了100块钱,有多少的钱可以归功于他身上?这是价值评价的问题。 第三个,价值的分配。 赚来的钱,其中谁创造了哪些价值,怎么给这些人分钱,是不是他创造的价值多,我就分给他多,还是要做什么样的考虑? 这其实就是增量绩效对这三个问题的贯通。 增量绩效法,可以让价值的三部曲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那什么叫增量驱动正循环呢? 增量绩效法是在解决问题,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三点: 第一个叫“激发度”。 比如说,请家里的小朋友去帮助买点东西,他有什么好处呢?可以给10块钱,或者今天晚上可以多看几集动画片,他觉得有动力,才可能去做。 如果你要告诉他,去帮忙买盒烟,就表扬你是个好孩子,这未必能够驱动着他。 想让别人做事情,必须要让别人觉得有一定的利益可以得到。 第二个叫“合理度”。 我们制定了一个策略,能够带来收益但是也不能太过分。 这有两个面,第一个面,给员工的和留给老板的尺度要把握好。 往往员工和组织之间,不可能说一个公司100个人挣了100万,2020年发年终奖把100万以及净利润全发掉,一分钱都不留,结果到了2021年,要再招兵买马,重新产品开发时,就会没有存款,当然也不能太抠。 100个人赚了100万的净利润,一人发了100块钱,100个人一共分了1万块钱出去,留了99万放到公司的账号里,同样也不行。 所以增量绩效做的举措,所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合理。 第三个叫“兑现度”。 什么意思? 我们制定好了目标,去鼓励大家充分争取,员工能拿到,还能给组织保证了继续发展的这种资源,但是我不兑现。 比如你老板说小刘今年业绩能完成30万,就奖励一辆特斯拉。然后小刘就很努力,吭哧吭哧往前冲,结果业绩真的完成了,做成了30多万。 结果这时候,老板说我当时说过吗?要么就不认账,要么就说其实你业绩有好多人帮忙,这30多万的业绩完成也有公司的作用,有小刘的,也有小王小张小孙的,我不能算你30万的业绩。 这就是兑现程度太低了,如果这样的话,员工就有可能在后续的业绩的打拼中,丧失信任与激情。 如果我们要用绩效管理的方式,制定绩效管理措施的话,一定要重视这三个要素,必须要能激发大家,且让大家觉得合理,最后还能够兑现。 如果我们抓住这三个要素制定策略,就有可能无论用什么样的绩效管理方式,只要抓住这三个点,就会进入正循环。 什么是正循环呢? 你制定目标给他,他愿意接受,而且会不断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整个团队都会进入到这种好的一个循环中,这就叫做“增量驱动性循环”。 另外,还给大家梳理了一个公式,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我们把华为的这套东西应用之后,就做了一个梳理:PI=wolf 。 PI 就是增量绩效。 那么 wolf 大家也知道,意思就是指的华为。 w 指的是 wish ,祈求。你想不想多拿涨工资分奖金,有多想?这就是wish。 o 指的是 outcome ,结果。也就是取得的业绩,对销售而言就是订单,对财务而言就是利润现金流;对咱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什么招聘满足率、培训满意度等。 I 指的是 ladder ,阶梯。它实际上是指不同目标对应的回报分级。 f 指的是 fulfill ,兑现。刚讲过了,就是要把之前的承诺给兑现掉。 你可能有疑问了,那么增量绩效跟咱们人力资源体系,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看最图片,增量绩效法能够把任职资格、过程绩效管理、年度绩效结果、薪酬体系、激励等等全部都能拉通。 怎么拉通的? 它会把员工的能力等级,日常工作中的关键事件行为评价,组织和个人绩效的绑定,以及做到之后该有什么样的回报,都能够把它绑起来,而且这条线应该是比较清晰的。 绩效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增量绩效方法在具体中怎么操作。 我们分了几步,第一步我们叫做“打底子”。 要想把增量绩效做好,得先把一些准备工作做好,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用我们专业的话说叫,战略解码到开放式预算。说的更直白一点,就需要老板和咱们人力资源要算好一笔账。 假设我一个公司有100块钱,我这100块钱打算怎么花?是花到研发上、技术上、战略投入上、管理支撑上、销售上、日常的平台管理运作上,甚至要不要建公司大楼上,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其实这就是战略解码开放式预算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看这个例子,比方说一家公司销售额是10个亿,它的毛利率0.48,就有4.8个亿。我们说19年可以花的钱是这些,整个毛利的75%,于是他就可以有3.6个亿的总盘,可以花这3.6个亿。 如果拆到研发费用,比方说8%,3.6个亿乘8%就出来了可以用到研发费用上的钱,有人说了这些钱该花到哪里?是招人、请外部专家、或者买专利? 招人的话,我们的人力成本打算占多少?奖金包打算占多少?这些比例就叫开放式预算。 开放式预算和普通预算的差别在哪? 普通的预算就是一个固定额度,而开放式的预算是一个比例,它可以让这张大饼不用设置饼的边缘,只用设置成切法,这就是打底子的动作。 第二步是最要紧的一个动作,我们叫做“重落地”。 给大家理了一个思路,我把它叫做三线四区五法则,其实还有两个系数,只不过没有在这里体现。 大家可以看下“三线四区五法则”,如果我们把这个屏幕分成用三条线一划的话,会切出4个部分来,大家可以看到三条线,这三条线叫什么? 最左边这个叫底线。 什么叫底线?就是你再差都不能比它差,这叫底线。 中间这条线我们叫做目标线,或者叫务实线、基准线。这条线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稍微努力一下,以我们正常的能力就能达到这个线,比方说某一个矿泉水公司的销售好了,他一年能卖10万瓶矿泉水,他去年卖了9万,今年卖到10万11万,他稍微努力就能完成,你要让他卖100万瓶他可能就卖不到了,这就是目标线。 再往右我们叫挑战线,挑战线是什么? 我们拼了命,有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叫挑战线。挑战线是只有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事实上,2020年华为的业绩是8914亿,这已经是个挑战线的概念了。他们内部的人员还以为2020年会亏,结果没有亏,就是完成了挑战目标。 那么不同的线划出的这些区,最左侧的这个区刚才说了,如果连底线都没达到,是不能接受的,叫不可接受区。 在这个区对应的法则就是,我要对你问责,比如还是以卖矿泉水的销售为例,假设他一年能卖10万瓶,但最低卖到6万瓶,就不能再低了,结果你卖到3万瓶或者4万瓶,那对公司而言就是不可接受的。 不可接受的背后就是,你赚的钱还不够老板付给你的基本工资,这个基本工资连交基本社保都不够。从公司的角度叫支付的成本不可接受,这是问责区。 第二个区在底线和基线中间,叫正常考核区,这一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包括销售提成、日常的绩效管理等等,很多都是这种模式。 比如年底1~3个月的奖金,你要做的好就能拿到三个月,做的不好,只有一个月,甚至还不到,这就属于正常考核。有的人能干,他不满足于正常的目标线,那肯定要做得更好。 在我们整个人力资源的培训圈里,它是属于不断的在挑战自己的。 那么这一类的情况需要什么?需要额外激励。 还是以卖矿泉水的为例,他本来一年只能卖9万-10万瓶。有一年他拼了老命,结果卖到50万瓶,这个目标是他以前的好几倍,这个时候他就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挑战。 对于完成了挑战的,就应该给他狠狠的奖励。 比如原来一瓶矿泉水我给你提成两分,结果由于你卖的多,超出来目标的那些我给你提升三分。要加重这个比例,因为越往上业绩做出来就越难。 当然有些人无论是运气也罢,能力也罢,或者有其他因素也罢,当他把挑战性都过了,做的真是好,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当他卖了100万瓶,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卖那么多。 这个时候老板和公司应该让他喜出望外,应该用特殊法则奖励他。奖励一台特斯拉,这就是特殊法则。 总结起来,问责法则对应的是不可接受区,考核法则对应的是正常考核区,激励法则对应的是挑战冲刺区,而特殊法则我们对应的是喜出望外区。 据我所知,我周围的一个朋友用了增量绩效法,他们单位今年奖了8辆特斯拉,这8辆特斯拉都是奖励把业绩冲破了挑战线的。 除了这四个法则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法则叫做无底线法则。无底线不是无下限,这个无底线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买矿泉水,今年这个单位不仅卖矿泉水,他开发了一款柠檬味的饮料,是公司重点突破的产品线。公司要求每个销售只要卖卖一瓶就给你5分钱的提出。 这种就叫无底线法则,往往会用在公司有新的产品和战略方向,你哪怕做出一点,我都要给你激励。这是三线四区五法则。 在“三线四区五法则”的基础上,我们还有两个系数,这两个系数没有给大家写出来。 第一个系数叫做“开关系数”。开关就是灯的开关。 大家知道打开灯就亮,关上灯就灭。开关系数是指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我才会给你一些东西,你达不到什么都没有。 如果公司没有净利润,都是亏钱的,甚至全年还欠银行贷款三个亿,那就没有开关指标。一般情况下,有净利润往往才会做开关指标。 第二个法则是“防火墙指标”。就是电脑上的那种防火墙。 这个很形象,防火墙指标是要防备我们为了完成目标,而大幅度透支公司资源。 我举个例子,比方说还是卖矿泉水的销售,按理说他是有销售费用的,他要去到客户那里,他有可能会提一瓶茅台这种客情费用,包括他的一些其他的,包括广告宣传费用等等市场费用,他都有可能会占用。 就可能把整个公司的毛利润空间给占掉,由于这种费用的超支,会把公司的净利润给投资掉,我们会设置一个防火墙,防火墙不能因为完成目标而拼命的透支资源,这个是不被允许的,这就叫防火墙指标。 我们把公司的账算清楚了,就要往激励体系里去挂钩,来完成我们增量驱动。 有些伙伴在津补贴、中长期激励也都用过,但是有一个部分大家可能用的比较少,就是增量绩效包。 增量绩效包是什么呢?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工资包的结余,现在是4月,一般情况下金三银四,公司好多员工会在金三银四找工作,好多单位都出现了缺编。出现缺编,我们就要招人补充,另一方面新招来的人往往会给老员工带来一种倒挂,老员工一个月拿1万块钱的工资,新招来的人同等水平甚至还不如老员工的工资。 一方面我们有这种补人需求,一方面还有薪资倒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主导一种做法,叫差额补余法。 走10个人,我给你补到6个,剩下的4个人的人力成本,我把它放到工资包的结余里边去,就可以奖给现在的老员工,让老员工的薪资问题解决。 如果把节约出来的人力成本发给了老员工,那要么都给老员工,要么有结余,要么还有剩的,我还给你放到薪资里去。 这个部门用了更少的人做了更多的活,还节约了人力成本。 这样的钱省下来的给公司带来了收益,就应该让他进入到比如工资包的这种结余激励去。 甚至可以在年底的时候作为特殊奖金往下发,华为就这样干过,2014-2016那几年,华为的员工经常会受到收到一些额外的钱,很奇怪。 有一个月我就收到了,有1000-2000美金。 开始不知道钱是从哪来的,还以为是一笔报销或者其他的什么,结果后边知道了,原来是华为的法务部门去追缴的透露华为商业机密的人罚的款,透露华为商业机密的人,罚的款就扔到了激励增量激励里去了,当这个钱攒到一定程度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