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越大的领导,越不把自己当回事 两天前,我和两位创业者一起参加完海尔集团的内部私董会,在去机场的路上,大家讨论海尔的成功,都认为和公司创始人张瑞敏的格局有很大关系。 其中一位曾做过记者的创业者说,早年看同事采访张瑞敏的稿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全心投入工作,“没有生活”。 人们总说“小成靠能力、大成靠格局”。那么,究竟什么是一位商业领导者应该有的格局? 四川企业家牟其中干的都是飞机易货、发射卫星、开发满洲里这样的大事,他甚至还向中央献策,将喜马拉雅山脉炸开50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改变大西北的干燥气候。 格局大不大?但最后,冒进大胆却给他带来了16年的牢狱之苦。 很多年前,我和一位北京的装修连锁企业的老板聊天,他满脸兴奋地坐在我面前,双臂向上撑开地说:一定要有大战略、大格局!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企业还是那样,甚至从他公司离职创业的人都纷纷超越了他。 人们一谈到“格局”就和“大”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有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才配得上这两个字。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活着就要改变世界!乔布斯改变了世界,所以被“封神”,但如果把乔布斯的经念歪了,就会变成“神经病”。 作为企业家群体的旁观者,我的切身体会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写了一篇题为《企业家的企业与企业的企业家》的文章,非常精准地说出了这种差别,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对企业家格局理解最具洞见的观点。
那么,企业究竟是公器还是私器?尤其是私有企业“私”字当头,怎么会是“公器”呢?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首要价值是满足社会上的某种需求,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解决的问题越大,满足需求的效率越高,企业得到的社会认同就会越多。 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常拿钞票进行投票以表达认同与否。 真正有格局的领导者能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他们把企业视为公器,对企业经营充满敬畏之心; 他们顺从规律做事情,不敢把自己个人的欲望和权力意志强加给企业,也绝不敢把企业当作自己扬名立万的舞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就在提醒人们,领导权就是服务权,要保持谦卑和敬畏。
解读: 想取得天下领导权以施展个人抱负的,我看到的只有失败。“天下”是神圣的公器,任何人都无法操控,也不能加以把持。 越想有一番作为越容易失败,越想紧紧抓住越容易失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引领之时也有跟随之时,有发展缓慢时期也有发展迅猛时期,有强大之日也有弱小之日,有稳固也会走向瓦解。 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不走极端,避免过分和奢侈,减少骄纵和傲慢。 从字面上看,“格局”是一种空间感。对空间中“大与小”的理解,才是格局感的实质。 把自己看的过于伟大,总想改天换地的、成为首富的,其实格局很小; 把客户满意和员工成长看的很大,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看的很重的,才真有大格局。 而且空间通常有限,此大彼小、此小彼大。 把客户需求和社会责任看的越来越大,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无我”境界,才能成就“大我”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