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30年,如何猛将如潮? 十万字真言(建议收藏) 请下载全文:华为30年,如何猛将如潮?十万字真言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个人领导力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个人的能力。 组织领导力则是指将领导能力建立在组织上,使企业具有不必依赖一个或几个人还能持续经营的能力,这也是所有企业都期望达到的一个境界。 企业的成功, 关键取决于组织的执行力 什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功? 企业的成功是战略制定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的综合结果。 管理机构通过对很多企业进行研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战略制定能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执行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说的组织能力。 就像任总(任正非)经常强调的,方向要大致清晰,但组织要充满活力。 华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能力特别强,即战略落地的能力特别强。 组织能力主要由机制、人才和文化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来讲,机制是指企业管理中的硬件部分; 通常包含组织流程、组织架构、机制、信息支撑系统等。 硬件搭建很难,但更难的是如何将这些硬件有效落地。 我之前拜访过很多企业,发现大家具有一个普遍的问题: 很多企业都有建立机制的意识,也愿意投入资金来建设这种信息系统,但在落地过程当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像质量问题、交付问题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聚焦于人才部分。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我个人把它分为三部分来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者和新员工。 新员工是指新入职公司的员工,为什么把新员工队伍建设单独列出来呢?因为对新进公司员工重点进行的是文化引导培训和上岗培训。 新员工不仅仅是新进华为的员工,也包含离开华为又重新入职华为的人员。 这一部分是我们文化落地或文化建设的起点,华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其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总之,企业的组织能力是由组织能力、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及文化建设能力这三个柱子决定的,像人体的骨骼、血液和肌肉一样,缺一不可。 在这个过程中,干部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是企业活力的激发者。 所以,今天我们重点来分享华为干部队伍的建设经验。 华为猛将千员的塑造历程 大多数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遍地英雄下夕烟。但,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果我们无意识地去建设这一部分,这个目标的出现就是不确定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秀企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规划设计这一部分,那么这个目标就是可期的。 1.华为人才发展的4阶段 华为为什么能做到“遍地英雄下夕烟”? 华为由个体领导力走向组织领导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才走到现在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境界。 ① 阶段一:呼唤英雄 华为在成立之初就在家门口遭遇到与国际正规军的竞争,要活下去,要去满足客户需求、占有市场,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勇挑重任。 这个时期就是呼唤英雄,与之对应建设正向的企业文化,使愿意或者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有机会冒出来。 ② 阶段二:人人争当英雄 当英雄冒出来之后,我们要建设相应的机制激励,还要保护他们,在树立标杆的同时,促使人人都愿意当英雄,以英雄为荣。 ③ 阶段三: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 当英雄此起彼伏时,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让英雄能够持续地成为英雄而不是昙花一现。 这时我们就要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进行总结提炼,使过去的优秀经验可复制、可传承、可持续。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推行的任职资格制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④ 阶段四:遍地英雄下夕烟 当我们英雄的行为可以固化传承后,就要通过机制建设与变革,达到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状态。 这也是华为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以上就是华为英雄走过的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英雄不单单是指管理者,也包含专业技术人才等。 2.猛将千员塑造历程 我们了解了华为人才队伍建设的4个阶段后,再来了解下这些英雄中的干将,即华为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如何塑造了一支令人艳羡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的千员猛将。 ① 个人能力的获得 大多数企业在提升管理者领导能力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加强培训,引进很多课程,这一点确实是需要的。 通过课堂的培训,学习一些管理学的知识理念甚至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根据美国培训协会(ASTD)研究分析发现:
所以华为在研究分析了各种方式后,对管理者能力的提升基本是按照ASTD的分析结果来设计的。 譬如说做课堂培训,不是泛泛地做,而是根据职位和角色要求与现实的差距,缺什么补什么,通过案例演练的形式进行学习和研讨。 接下来的20%是通过辅导和反馈得来的。通常情况下,每一位新提拔的管理者都会配一名思想导师和领导力教练。 另一个工具是360度反馈,我们会给管理者做一个“MFP”的调查,类似于组织气氛调查。 主要是针对部门主管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风格来进行调查并反馈给主管本人,这个调查反馈的目的不是用来评价管理者,而是用来提升其能力的,相当于照镜子。 除此之外,华为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叫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通过自我反省和开放虚心地接受他人意见来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用任总的话讲,就是“只有不要面子的人才会成长,面子都是给狗吃的”。 那么剩下的70%从哪里来? 从实践当中得来。 在培养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通过训战结合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在干部后备队的培训培养过程中,我们会设置一些匹配个人发展的项目,让他们有意识地去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提升个人素养。 ② 华为人才的发展方式 华为总体的理念是用选拔制来牵引人才,什么意思呢? 第一,对于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华为是通过选拔而不是培养来发展他们的。 即通过选拔到管理岗位上,在完成管理责任的过程中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第二,坚持在实践当中发展人才。 刚才已经提到,在华为,70%的能力是通过工作实践得到的。 第三,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比如刚才谈到的讲师、导师这些人,他们都是华为当中最优秀的,由他们来培养优秀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四,我们要求中高级人才“T”字型发展。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必须先专后广,在自己的领域做得专深之后,才能有意识地横向拓宽自己的能力。 第五,也是最后一个,就是对关键岗位进行专业赋能。 以上就是华为人才发展的一些基本方式。 ③ 猛将塑造4阶段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华为猛将塑造的4个阶段。 第一,实现质的变化。 什么叫质的变化呢? 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其实都是技而优则升,但并不是每个专业能力很强的人都适合做管理者。 有些人专业能力确实很强,但是让他愉悦的事情很可能是攻克了几个技术难题,或者是拿下几个困难的市场。 这样的人被迫去做管理者,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因为他们喜欢亲力亲为,从而忽略了团队成员的能力调动和发展。 第二,进行量的准备。 当管理基础和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后,开始建立干部后备资源池,通过对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来激活整个组织。 第三,转换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这个阶段大约是在2008年左右,那时的华为,国际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所以必须要提升整体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第四,去除组织领导力对个体的依赖。 主要是通过点兵布阵,形成人才地图,以提升组织领导力。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下华为是如何实现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里的转变的。 1.提升职业化管理水平 第一个阶段,我们推行任职资格,提升职业化管理水平。 正是因为华为的任职资格制度做得非常好,才把我们从一个游击队迅速变成了正规军; 使我们在家门口和正规军的比拼当中能够幸存下来,立稳脚跟,慢慢发展壮大。 那任职资格到底是什么呢? ① 任职资格标准 它实际上是我们向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学习,然后以这个标准结合华为企业的实际; 针对不同岗位开发出华为自己的任职资格标准,并且还制定了严格的认证步骤,在华为全面开展。 华为的管理任职资格标准从1998年开始推行,目的在于把行为标准化,以此推动经理人变得更加职业化。 逼做实的人提高水平,引导有水平的人做实。 做实的人是指有的人会低头拉车,但他不太会也不太愿意抬头看路; 那就要通过职业化行为标准,来要求大家或让大家意识到抬头看路的重要性,逼他们学会看路并提高看路水平。 引导有水平的人做实,就是说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可能差强人意。 所以在这个标准中,既有单元要素,又有具体行为标准。 最后按照做实的标准给予评价,看真正做出来的绩效是什么。 在这里我和大家稍微详细介绍一下任职资格标准是什么。 在华为,我们按照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和角色定位将任职资格标准分为管理3级、管理4级、管理5级这三个级别; 分别对应中基层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总的来说,管理3级的首要管理重心是任务管理。 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团队成员来完成这个任务; 而且在完成的过程当中,能够相应地指导员工一些方法和技能; 同时又能够控制好工作计划,持续进行绩效改进。 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另外,对于3级管理者来说,成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要对下属和团队进行绩效管理; 包含绩效辅导、绩效评价,这也是3级管理者的一个工作重心。 4级管理是目标管理和促进决策,主要集中在业务目标的完成上。 5级管理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和文化建设,这也是5级管理的首要使命和责任。 作为高层管理者,还要能够为企业造血,也就是能够完成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不断培养人。 因为人才是企业的血液,只有血液保持新鲜、保持流动,企业才能健康。 此外,还要进行方针管理,高层管理者要能够看远方,能够制订公司的愿景和中长期目标。 ② 能力提升 通过任职资格认证,了解到组织层面管理能力和个体层面管理能力的GAP,以此为基础进行培训体系设计,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让管理者不仅知道管理技能是什么,还要学会怎么做。 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提升管理者领导力的10%是通过实践培训来实现的。 那这10%的课程设计是如何来的?其实是基于前面提到的资格标准设计出来的。 对于员工来说,有两点必须知道:
正是因为“应知”“应会”,所以华为的培训课程是以实用为主,不虚华。 在培训阶段,即推行任职资格时,我们如何从角色定位和管理中心来分解管理者的“应知”“应会”,进而通过严格的认证给出资格标准呢?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3级管理者,那么我们在评价时根据你的职业化程度,看你具体的、持续性的完成情况。 即以实际工作中所实实在在做过的事情为例,来论证是否做到标准要求及做到的程度。 每一层级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
任职资格标准认证为牵引,绩效目标为推动,推拉结合,促进管理者自我驱动去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 同时,在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的基础上,形成了华为的薪酬体系。 具体在人岗匹配时,会实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易岗易薪”的策略。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任职资格标准的详细描述和定义作为一个牵引,同时又把认证结果与分配、晋升挂钩,激励大家终身学习。 通过这种标准的牵引,绩效的驱动,最终在公司形成主动学习的文化氛围,成为《第五项修炼》中所说的“学习型组织”。 1998年我刚去公司时,公司管理者在学习的重要书目之一就是《第五项修炼》。 任总希望华为也建立起书中所说的学习型组织,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系统性地管理、积累并传承,每个人都能自我驱动成长。 华为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任职资格认证和推行项目工作,很好地促进大家向着职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2.建立干部后备资源池 第二个阶段,建立干部后备资源池,同时甚至于在更早一些的时候,我们已经确认了华为干部选拔标准,主要是为全球化扩张做准备,这是前瞻性的一个体现。 ① 干部四象限 华为选拔干部的标准,是从绩效、品德、文化及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的,在干部、后备干部等选拔上,也是从这四个标准来看。 我们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业绩是必要条件,是分水岭,作为纵坐标体现; 能力、品德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横坐标,由此我们将人分为了四个象限,我们称其为干部四象限。 横坐标是绩效,主要看责任结果、KPI等;纵坐标是能力,即潜力或素质,再加品德、作风和核心价值观三部分。 先从最简单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必须是认同和践行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品德和作风,品德具有一票否决制。 可能有人会说品德好虚,我们如何把它具象化呢? 第一,设定假设。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都是要依据一定的假设而进行的,华为的假设是大多数人都是优秀的; 只要我们没有发现这个人品德有问题,那这个人就是好的,所以我们认为假积极一辈子就是真积极。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究这个人的内在到底是真积极还是假积极,这是无法准确定性的,只要他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积极,那么我们就认同他是积极的。 第二,明确确定高压线行为。 为了避免一定程度上的无妄之罪,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清晰底线,高压线是坚决不能碰的; 比如不能违反企业的职业行为规范、不能贪污受贿、不能违反法律等。对于坚决不能做的事,我们会清楚界定出来。 横坐标中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能否做好事情或者完成职责。 对于管理者的能力,在华为称为干部四力,是用来选拔和衡量管理者能力的一个标准。 它是体现在行为中的、持续性的能力,绝非纸上谈兵,包含以下四力:
这个能力对于跨文化管理者尤其重要。 ② 干部选拔流程 华为干部选拔任命大体程序如下: 管理者任职资格认证——360度周边考察——三权分立的集体评议——任前公示——试用期 我们重点介绍下三权分立的集中评议机制,这是受美国三权分立的国家管理机制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 华为的三权分立,首先是负责日常业务管理的组织,对于人员晋升有建议权和建议否决权。 举个例子,比如小李是我的下属,同时他又在甲部门做项目,是甲的业务下属; 当我觉得小李的业绩不错可以被提拔时,我可以给出提议,这叫做提议权。 但我的提议必须给到甲以征求他的意见,甲若认为小李不符合管理晋升的标准,他是可以否决此提议的。这 就是我们所说的建议权和建议否决权。 当然,如果这个甲也觉得小李不错可以晋升,那他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就是评议权和审核权。 这个环节的评议,由华为的两个部门负责: 人力资源部和华为大学。 其中,人力资源部负责评议候选人是否符合晋升的基本条件、提名过程是否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的、是否有不符合干部标准的关键事件等; 华为大学则是对学员参加的培训培养课程及战略领导力素质模型等进行评议。 这两个部门给出来的评议意见都是OK的话,就进入到审核阶段。 由行政管辖的上级组织进行审核,在华为就是上一级的管理团队,由AT集体审议,审议通过后即进入三十天的面向全体员工的公示期。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否决权和弹劾权,这个是由公司的监管机构行使; 否决是在选拔时,针对品德方面进行审核,比如是否有贪污、受贿、触碰高压线等行为,如果有的话就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 弹劾则是针对在职管理者而言的,在任期间若有违反高压线等行为,党委或审计部门会行使弹劾权。 以上是华为选拔机制的一部分。 后备队的选拔要稍微简单些,以业绩选拔为主。 但后备干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每年要重新review(评估),排名在后25%的人要出池,由新的优秀者补充。 这样的话,就不存在一个人可以停止前进的情况,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你不前进,就被后面的人超越了。 而排名在前25%的人,则可以优先被选拔晋升。 这样,在职干部和后备干部就像自行车上的两个轮子,既自我循环又共同前进。 3.跨文化领导能力 第三阶段围绕国际化业务拓展的需要,提升跨文化领导能力。 ① 梳理关键岗位,开展角色认知 整个全球化业务展开后就会有一些新的重要管理岗位出现,比如国家代表、地区部总裁…… 针对这些关键岗位,我们从岗位职责层层剥茧,梳理出这个岗位应该承担的角色,再梳理出每个角色应该做的关键业务活动。 接着,我们会根据这些关键业务活动继续梳理出做好这些关键业务活动所需要的使能; 包括培训知识、技能的核心课程以及日常要做的管理活动,像制度和流程建设、日常的经营管理动作等。 接下来我们以国家代表为例,看一下如何从围绕职责履行来提升岗位领导力。 首先确定国家代表的关键应负责任,如:
总而言之,我们会把国家代表的职责梳理出来,之后根据这些职责看他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角色被分解出来后,我们会根据每个角色来确定他的关键业务活动。 假如他扮演的是角色一,即制定和执行战略的领导者,其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理解公司战略,会在理解公司战略的基础上制定本代表处的战略,代表处的战略一定是支撑公司战略的; 第二,要会识别机会,要发现行业的趋势,关注关键客户,挖掘价值客户和价值市场; 第三,制定战略要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要制定区域战略,输出未来1~3年的战略规划及当年计划。 |